“欲尽忠则不能尽孝,欲尽孝则不能尽忠”的读音
Chū naran to sureba kō narazu, kō naran to sureba chū narazu
“欲尽忠则不能尽孝,欲尽孝则不能尽忠”的含义
这句谚语描述了两种重要义务无法并存的情况。如果你试图履行对主君的忠诚,就无法履行对父母的孝道。如果你优先照顾父母,就无法履行对主君的忠诚。
在人生中,有些痛苦的时刻,两条同样正确和重要的道路出现在你面前。然而你无法同时选择两条路。
这句谚语表达了这种终极选择。它描述了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牺牲另一条路的困境。
今天,类似的冲突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存在。我们面临着公司责任与家庭义务之间的紧张关系,工作与照护之间,事业与育儿之间的冲突。
这句谚语承认了这种非此即彼选择的困难。它向我们展示了完美平衡并不总是可能的现实。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被认为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它作为儒家思想中两个重要美德——忠诚和孝道——关系的表达传入日本。
“忠”意味着对主君或统治者的忠诚。”孝”意味着对父母的孝顺。在儒家思想中,这两者被认为是人类应该坚持的最重要的道德义务。
然而,在现实中,出现了主君的命令与父母的愿望相冲突的情况。
历史上,许多武士在照顾年迈父母和侍奉主君之间痛苦挣扎。如果他们去远征侍奉主君,就无法照料生病的父母。如果他们留在父母身边,就无法履行对主君的义务。
这种终极选择被认为催生了这句谚语。
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广泛讨论这句话。它作为表达武士道精神冲突的话语而确立下来。
它不仅仅是道德教诲,而是作为坦率承认人类面临的真实困境的话语传承至今。
使用例子
- 我收到了海外调职的邀请,但我不能把患有痴呆症的母亲独自留下。这真是”欲尽忠则不能尽孝,欲尽孝则不能尽忠”。
- 我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但父亲也需要照顾。”欲尽忠则不能尽孝,欲尽孝则不能尽忠”这句话真的很贴切。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之所以传承如此之久,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作为社会存在无法逃避的根本矛盾。
我们不是独自生活的。我们属于家庭,我们最亲近的共同体。同时,我们是社会的成员,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都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角色和责任要求。
有趣的是,这句谚语并没有说哪一方是错误的。忠诚和孝道都是正确的。两者都是我们作为人类应该珍视的价值观。
然而现实有时不允许我们完美地履行两者。
这种认识包含了对人类境况的深刻洞察。我们是有限的存在。我们的时间、体力,甚至精神能量都是有限的。
要满足每个人的期望并完美履行所有责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祖先直面这种不可避免的冲突。他们没有理想主义地要求”要完美”,而是将”必须选择的痛苦”这一现实用言语表达出来。
这种诚实或许就是这句谚语所拥有的普世力量。
AI的观点
当我们从数学角度分析这句谚语所描述的情况时,会出现一个有趣的错觉。许多人假设存在零和结构,即”如果你在忠诚上投入10分,就会从孝道上失去10分”。
换句话说,他们假设总数总是固定在10,增加一方必然会减少另一方。但真实的选择真的是这样构造的吗?
在博弈论中,这种假设被称为”约束条件的过度认知”。例如,当紧急的公司会议与父母照护重叠时,许多人只看到两个选项:”参加会议=零照护”或”提供照护=零工作”。
然而,在现实中,”早起一小时安排照护”、”远程参与并利用通勤时间照护”或”与同事分担工作”等解决方案可能允许7-7的资源分配。
更重要的是,这种困境本身只是”游戏规则”。从帕累托最优的角度来看,如果有改善情况而不让任何人损失的空间,那就还不是最优解。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谈判或制度设计改变”忠诚和孝道不能并存”这一规则设定本身,我们就能摆脱零和诅咒。
例如,建立护理假制度正是试图重写游戏规则本身的尝试。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可能是我们不需要追求完美的许可之词。
你现在是否正面临着工作与家庭、自己的梦想与家庭期望、事业与照护之间的艰难选择?
在这种时候,你不需要责备自己想着”我不好,因为我不能完美地做到两者”。
重要的是认真考虑在每个时刻要优先考虑什么,并做出选择。而且,不是完全放弃对未选择事物的责任,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继续表示关怀。
不是完美的平衡,而是真诚的选择和灵活的调整。这不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吗?
这句谚语也为我们周围的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当某人选择一条路时,我们不应该责备他们问”为什么你牺牲了另一条路?”
相反,我们应该有理解他们面临艰难选择的善意。这成为创造一个我们相互支持的社会的第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