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器。”的读音
Tama migakazareba utsuwa wo nasazu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器。”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无论一个人多么有天赋或才华,如果不经过努力和磨练,就无法成为杰出的人。仅有天赋是不够的。如果不打磨这些才能,潜力永远不会绽放。
人们在劝告有才华但缺乏努力的人时会使用这句话。它也适用于提醒自己保持自律。
教师经常用它来强调持续学习比单纯的天赋更重要。
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个领域。即使是天赋异禀的运动员,如果没有日常训练也无法达到顶峰。
如今,人们争论先天才能和后天努力哪个更重要。这句谚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两者都是必要的,但没有努力,才能就毫无意义。
就像一块粗糙的宝石无法显示其价值一样,人们只有通过自我完善的努力才能展现真正的能力。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很可能来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特别是关于学习的章节。原文是”玉不琢、不成器”。
这个表达传入日本后,扎根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器。”
“玉”指的是宝石,特别是像玉石这样美丽的原石。”琢”意思是打磨或雕刻成形。
无论原石多么美丽,如果没有工匠的精心切割和打磨,就无法成为令人着迷的珠宝。在自然状态下,它看起来与普通的鹅卵石没有区别。
这个表达成为人类才能的比喻,因为玉石在古代中国极其珍贵。它象征着高尚人士的品德。
打磨玉石的过程完美地反映了人们通过学习和修养提升自己的方式。要从原石中提取隐藏的光辉,需要细致、耗时的工作。
在日本,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句谚语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广泛使用。
才能来自天赋但绽放取决于个人努力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日本的教育哲学中。
使用例句
- 他天赋很高但讨厌练习,真是”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器。”
- 如果你不使用语言天赋,就会成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器。”的例子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传承了数千年,因为它既看到了人类的弱点,也看到了人类的潜力。我们都想相信沉睡在内心的才能和可能性。
但同时,我们也有一个弱点,让我们逃避打磨这些才能的痛苦努力,而选择更容易的道路。
人们想要认为”我有才能”。这种感觉对于维持自尊是必要的。
然而,拥有才能和真正将其塑造成现实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鸿沟。跨越这个鸿沟需要一座叫做持续努力的桥梁。
许多人永远无法走完这座桥。他们一生都在”如果我真的努力过”的借口中度过。
这句谚语揭示了可能性与现实之间的残酷真相。但它也传达着希望的信息。
它并不意味着努力可以替代才能。它承诺有才能的人如果努力就一定会发光。
原石经过打磨总会变得美丽。正因为工匠有这种信心,他们才会花时间打磨玉石。
人类也是如此。你内心的原石经过打磨一定会发光。
我们的祖先在相信这种可能性的同时,也教导努力的必要性。这代表着对人性的深度信任和严格而温暖的鼓励。
AI的观点
在分子层面上,原石含有杂质,表面不平整,晶体结构无序。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这是一种”高熵状态”。
熵衡量无序程度。在自然界中,如果放任不管,熵总是增加的。这与房间会自己变乱的原理相同。
但打磨宝石违背了这种自然流向。你切割表面,去除杂质,将其塑造成特定形状。
这无异于添加信息。具体细节被添加:”这颗宝石是球形的,直径3厘米,表面粗糙度低于0.1微米。”
这是从无序到有序,从高熵到低熵的转换。
重要的是,这种有序化总是需要能量输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统中秩序不会自然产生。
只有当工匠流汗、移动工具,使用热量和摩擦等能量时,宝石才能成器。
人类成长的原理相同。如果没有通过学习和训练输入能量,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不会自动优化。
古代中国人不知道”熵”这个词。但他们通过经验理解了宇宙的基本法则:创造有序状态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不要把潜力当作借口。像”如果我努力就能做到”或”我认真起来就有能力”这样的话可能成为不努力的魔咒。
现代社会倾向于强调才能。在社交媒体上,杰出人士的成就格外突出。你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缺乏才能而感到沮丧。
但这句谚语教导你专注于打磨现在拥有的品质,而不是哀叹自己是否有才能。
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每天持续地打磨你的原石。
无论是学习语言、练习乐器还是发展工作技能,持续的努力都会创造形式。
你不会在一天内发生巨大变化。但一年后、五年后,你一定会发出更亮的光芒。
在你内心沉睡着尚未被打磨的可能性。它们可能不够宏大到称为才能。
但如果你仔细打磨它们,它们一定会发出独属于你的光辉。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这项工作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