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没钱却挑团子”
Zeni motazu no dango yori
“没钱却挑团子”的含义
“没钱却挑团子”形容某人在没有钱购买的情况下仍然浏览商品。
这个谚语警告人们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行事。它批评那些表现得好像拥有实际上并不具备的能力或资源的人。
这个说法适用于某人表现得好像有购买力或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的情况。
例如,它形容那些尽管没有预算却浏览奢侈品的人。它也适用于那些尽管缺乏处理大机会的技能却对此挑三拣四的人。
这个表达指出了这种行为是多么无意义和荒谬。挑选意味着你实际上能够获得你所选择的东西。
但是在没有获得任何东西的能力时进行挑选是本末倒置的。
即使在今天,这个谚语的教训也适用于那些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而不采取实际行动的人。
它也适用于那些只谈论梦想而不考虑实际可能性的人。
起源和词源
这个谚语的确切首次书面记录并不清楚。然而,它很可能源于江户时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钱”指的是在江户时代广泛流通的硬币。这些硬币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团子”是自古以来就受人喜爱的熟悉小食。它们是在街边摊和茶屋随意销售的平价小食。
“选”意思是”挑选”或”选择”。
这个谚语描绘了某人站在团子店前,尽管口袋里没有钱,却仔细观察选项的情景。
团子有很多种类:蜜汁、红豆、黄豆粉等等。想象一个没有钱的人在想要哪一个。这个场景很滑稽,但它揭示了人性的某些方面。
江户时代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了解自己地位的概念深深植根于社会中。
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是不被鼓励的。超出实际能力的炫耀被认为是可耻的。
在这种背景下,这个谚语表达了了解自己限度的重要性。它用普通生活中的日常场景来传达这种智慧。
有趣的事实
在江户时代,团子每串大约花费四到八文钱。对普通人来说是负担得起的小食。
那个时代的工匠每天大约赚500到600文钱。按现代标准,团子只需几百日元——一种随意的小食。
通过使用甚至如此便宜的团子作为例子,这个谚语强调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挑三拣四是多么愚蠢。
“选”这个词不仅仅意味着挑选。它带有仔细选择和区分好坏选项的细微差别。
换句话说,这个谚语描述的不仅仅是浏览,而是检查和评估质量。它捕捉到了一种更加奢侈的态度。
使用例子
- 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况下四处看豪华公寓就像没钱却挑团子。
- 在没有经验或业绩记录的情况下对工作挑三拣四正是没钱却挑团子。
普世智慧
谚语”没钱却挑团子”尖锐地指出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矛盾。
它揭示了我们避免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心理欲望。
每个人都倾向于避免直接面对自己的现状。承认自己没有钱或缺乏能力会造成心理痛苦。
所以人们至少参与挑选的行为,以维持他们有选择的错觉。
在挑选时,他们可以感觉自己像是有决策权的买家。
这种心理超越时间并保持不变。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在享受橱窗购物或对着目录做梦的人身上看到同样的人性。
做梦从来不是坏事。但当你把做梦与现实生活混淆时,你就停止了前进。
这个谚语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它温和而准确地指出了这种人类弱点。
我们的祖先知道人类是想要逃避现实的生物。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时需要停下来审视自己实际所处的位置。
当AI听到这个时
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挑选团子代表了人类大脑中一个奇怪的计算错误。
在行为经济学中,人们被认为有多个心理账户。例如,他们分别管理”我现在拥有的钱”和”我以后可能获得的价值”账户。
在这个挑选团子的场景中,是否能买是一个”现金账户”问题。但大脑却专注于”质量评估账户”。
根据前景理论,人类不对称地评估收益和损失。
“选择坏团子”的恐惧在心理上感觉比”根本买不起任何一个”的现实更大。
研究表明,人们在大脑中将假设的1万日元和实际的1万日元作为不同的价值来处理。
更有趣的是,更多的选择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挑选团子的行为浪费了有限的决策能力。
没有钱的人应该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简单的决定”不买”上。
相反,他们在”买哪一个”的二级判断上浪费大脑能量。
这与贫困中决策能力下降的机制重叠。在忽略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优化是认知资源的终极浪费。
今日的教训
这个谚语教导你”从现在能做的事情开始的勇气”。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打开互联网,无限的选择就展现在你面前。
理想的工作,理想的生活方式,理想的自己。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你现在能够获得的东西。
重要的不是停止挑三拣四。而是诚实地审视你现在的自己能做什么。
有高目标是美好的。但要一步一步地爬向那个目标的阶梯,你需要认识到自己现在站在哪里。
用你拥有的”钱”选择你能买的”团子”。确实地获得它们。
这种积累最终会成为获得更多选择的力量。
你现在的能力,你现在的预算,你现在的时间——这些都不是可耻的。
它们是你未来成长的起点。
与其伸手去看你够不到的东西,不如珍惜你能确实获得的东西。
这就是真正进步开始的地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