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也是安身之所”的读音
Jigoku mo sumika
“地狱也是安身之所”的含义
“地狱也是安身之所”意思是,无论你的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痛苦,如果你在那里待得足够久,就会逐渐习惯。最终,在那里生活会感到舒适。
这句谚语展现了人类的一个特质:即使是起初看似无法忍受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得正常。人类拥有适应的力量。
人们在面对无法立即改变的情况时会使用这句话,比如严苛的工作环境或不便的生活条件。
它传达了基于经验的智慧:那些你曾经认为”我无法在这里生存”的地方,一旦你真正在那里生活,往往会变得可以应付。
如今我们有更多选择,比如换工作或搬家。但我们仍然无法立即解决每一个问题。
认识到人类的适应能力可以改变你对面前困难的看法。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在文献中的确切首次出现并不清楚。然而,这个短语的结构提供了有趣的见解。
这个表达将两个通常不属于一起的概念结合起来:”地狱”和”家”。这显示了日本人对环境适应的深刻理解。
在佛教思想中,地狱是最痛苦的世界。然而这句谚语说即使是地狱也能成为”家”——一个你生活的地方。
这既包含了对人类适应能力的惊叹,也包含了某种无奈。
江户时代的普通百姓并不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他们面临着火灾、饥荒和瘟疫等灾难。
人们别无选择,只能适应环境并继续生活。从这样的经历中产生了”一旦习惯了,任何恶劣条件都能应付”的认识。
这句谚语很可能就是从那种现实中结晶而来的。
选择”家”这个词也很有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你建立生活的”家”。
这个表达展现了人类如何接受环境并在那里扎根。这个简短的短语美妙地捕捉了人类的力量和灵活性。
即使是极端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能成为你自己的空间。
使用例句
- 我起初觉得工作调动的地方简直是地狱,但三年后,地狱也是安身之所——我已经对这里产生了感情
- 我以为在那个严格的老板手下工作是不可能的,但地狱也是安身之所——现在我觉得那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普世智慧
“地狱也是安身之所”这句谚语揭示了人类卓越适应能力的光明面和阴暗面。
人类天生不喜欢变化,寻求稳定。然而我们也有调整适应周围环境的灵活性。
这两个矛盾的特质解释了人类如何在各种气候和文化中生存下来。在严寒之地和酷热沙漠中,人们都运用了”习惯”的魔力使这些地方变得宜居。
这句谚语世代相传,因为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关于适应的故事。它包含了关于生活本身的根本问题。
我们通过”习惯事物”真的会变得快乐吗,还是我们的感觉只是变得麻木了?我们应该追求理想并改变环境,还是应该选择适应现在的地方?
我们的祖先知道完美的环境并不存在。无论你去哪里,都会有一些困难等着你。
如果是这样,重要的是在那个地方扎根并逐渐使其成为你自己空间的力量。
即使在今天我们有更多迁移自由的时候,这种智慧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也许现在更重要,因为我们有太多选择。
AI的观点
人类大脑通过改变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来适应环境。这被称为神经可塑性。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机制不区分”好环境”和”坏环境”。对大脑来说,只有”重复的刺激”。
当研究人员检查处于极端条件下(如战场或虐待环境)的人的大脑时,他们发现了一些惊人的事情。处理恐惧的杏仁核显示出迟钝的反应。
这不是大脑损伤,而是适应的结果。持续感受恐惧会消耗大量能量。
所以大脑重写了它的基线,决定”这种环境是正常的”。换句话说,即使是地狱般的地方,在那里待几个月后也会真正变得”宜居”,因为神经回路重新连接了自己。
这里隐藏着一个可怕的陷阱。那些无法逃离虐待关系或辞去有毒工作的人并不是意志薄弱。
他们的大脑已经将那种环境识别为正常。大脑反而将变化本身判断为危险。
神经可塑性带来希望,但它也成为将人们束缚在不幸环境中的生物链条。讽刺的现实是,高适应性有时会使逃脱变得困难。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在面对环境时有一个”第三选择”。
现代社会倾向于两种选择的思维:”耐心忍受”或”立即改变环境”。但还有另一条路:”在适应的同时在那个地方成长”。
新的工作场所、新的地点、新的关系——最初的不适和困难不一定是”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信号。
人类比我们想象的更有适应能力。当你给事情时间时,好的品质可能会出现。不急于判断而是给一些时间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成长。
然而,这句谚语并不是说”接受任何不合理的情况”。区分你应该真正改变的环境和你应该适应的环境的智慧才是重要的。
倾听你内心和身体的声音。有时要有适应的勇气。有时要有改变环境的勇气。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