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猿の仲”的读音
Ken’en no naka
“犬猿の仲”的含义
“犬猴的关系”指的是像狗和猴子那样本能上不合的关系,双方无论如何都无法和睦相处。
这个谚语不是指暂时的争吵或意见分歧,而是指严重的对立关系,即基本性格和价值观不合。就像狗和猴子在生物学上有着不同的习性,在自然界中是敌对关系一样,它表达了人类之间也存在由于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固有差异而根本无法相互理解的关系。
它被用于各种情况,如职场上的上司和下属之间、学校的同学之间、邻里关系等。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是要强调冲突不是表面的,而是基于深层次的本性差异。即使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这种根本不合的人际关系也并不罕见。但是,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个谚语是客观地描述一种情况,并不建议放弃改善关系的努力。
起源与词源
“犬猴的关系”的起源在于狗和猴子这两种动物之间的本能关系。这两种动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合的代表。
实际上,狗和猴子在野外经常处于对立关系。狗是群体狩猎的肉食动物,而猴子是生活在树上的杂食动物。在它们栖息地重叠的地方,狗有时会攻击猴子,猴子有时也会干扰狗的领地。这种自然的对立关系被人们观察到,并确立为谚语。
在日本,从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表达狗和猴子不合的描述。特别是皇宫和贵族宅邸饲养的狗与出现在庭院中的野生猴子之间的小冲突,很可能是当时人们熟悉的景象。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有描述狗和猴子冲突的故事,这些可能传到了日本并在那里确立下来。无论如何,这两种动物之间的本能对立关系被用作人际关系的比喻是非常自然的。
趣闻
有趣的是,在实际的动物园中,已经报告了许多狗和猴子和睦相处的案例。人们发现这两个在野外是敌对的物种,在人类管理下可以共存。
另外,在著名的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中,狗和猴子(还有雉鸡)合作打败了恶魔,但这个与”犬猴的关系”谚语形成对比的设定,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能正是因为是如此意想不到的组合而令人印象深刻。
使用例
- 那两个人从很久以前就是犬猴的关系,每当他们在同一个部门时,必然会发生冲突
- 我们和邻居家是犬猴的关系,所以居民会议总是气氛尴尬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犬猴的关系”这个表达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价值观的差异变得更加清晰可见,这个谚语现在经常在新的语境中被理解。
在网络讨论中,真正像”犬猴的关系”的冲突往往源于政治立场和社会问题观点的差异。由于现在可以实时互动,情感冲突很容易升级,一旦关系恶化,变得难以修复的情况并不罕见。
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像”犬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实际上具有相互理解的潜力。在重视多样性的现代社会中,需要与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共存,曾经被放弃为”不可避免的冲突”的关系,现在通过沟通技巧的进步被认为具有改善的潜力。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这个谚语的概念也被应用于如何安排不合的员工以及如何建立团队合作的挑战。即使完全和谐是不可能的,也强调要努力理解彼此的特点并建立建设性的关系。
当AI听到时
“犬猿之仲”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大脑中三种认知偏见同时作用的复杂心理现象。
首先是”内群体偏见”的启动。哈佛大学的实验发现,即使只是几分钟的分组,人们也会高估自己所在的群体,低估对方群体。爱狗派和爱猫派的对立,与其说受动物本身特性影响,不如说更多源于对”自己选择一方”的情感依恋。
接着”确认偏见”开始发挥作用。一旦认定”那个人很讨厌”,大脑就会无意识地只记住那个人的缺点,而容易忘记优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在解读对立方的行为时,即使是中性行为,也有67%的人会做出负面解读。
最后”敌意归因偏见”成为决定性因素。人们倾向于将对方的失败归因于”性格问题”,将成功归因于”只是运气好”。这是由杏仁核过度活跃造成的,在压力状态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有趣的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仅仅是想起”讨厌的人”,就会激活与物理疼痛相同的大脑区域。也就是说,”犬猿之仲”并非比喻,而是大脑真正感受到的”疼痛”关系。古代人用简单的动物关系,完美地表达了这一现代科学才解明的复杂心理机制。
给现代人的启示
“犬猴的关系”教给现代人的是接受人际关系多样性的重要性。你不能与每个人都相处融洽,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重要的是接受有些人你不合这个自然事实,然后思考如何建立建设性的关系。在职场、学校和当地社区中,有些情况下你必须不顾个人好恶而合作。在这种时候,与其试图改变对方,不如需要智慧来在认识彼此差异的同时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这个谚语也教导我们了解自己的重要性。通过了解我们不合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不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性格。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多样性受到尊重,但也有避免冲突的倾向。然而,健康的冲突也可能是成长的机会。也许正是从那些与我们有”犬猴的关系”的人身上有东西可以学习。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冲突,但永远不要忘记对对方的尊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