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舍胜过供养”的读音
Kuyō yori segyo
“施舍胜过供养”的含义
“施舍胜过供养”意思是帮助活着的人比哀悼死者更重要。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向正在困苦中的人伸出援手比花费时间和金钱为逝者举行追悼法事更有价值。
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形式和仪式,可能会忽视眼前的真实问题。这句谚语警告我们不要本末倒置。
即使在今天,当人们质疑葬礼和追悼仪式的高昂费用时,也会使用这句话。
当某人过分沉溺于过去的事件或失去的东西,以至于无法在当下采取必要行动时,这句话也适用。
这句谚语提醒我们问自己:”我现在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它教导我们保持实用观点的重要性。
起源和词源
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解释这句谚语的起源。然而,通过观察词汇本身,我们可以了解到有趣的信息。
“供养”是佛教术语,意思是通过诵经和供奉为逝者的安息祈祷。
“施行”意思是向活着的人给予物质财物或帮助。通过对比这两个词,这句谚语很可能源于佛教价值观。
佛教强调实践慈悲。但我们应该将慈悲指向何处?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在讨论。
为死者举行追悼法事确实是重要的行为。但在此上花费过多金钱和时间,同时忽视需要帮助的活人,这就本末倒置了。
这句谚语很可能是作为警告这种错误优先级的教导而诞生的。
日本长期以来有在葬礼和追悼仪式上花费大量金钱的习俗。
但在贫困时期,许多家庭因这些仪式而耗尽财力,陷入困境。目睹这种现实,祖先留下了这些话语,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慈悲。
使用例句
- 我会简单地为父亲举行葬礼,把那些钱捐给灾民。施舍胜过供养,对吧?
- 与其建造华丽的纪念碑,我们应该用这笔预算来支持遗属家庭。有句话说:施舍胜过供养
普世智慧
“施舍胜过供养”反映了人类的根本冲突。这是平衡对过去的感情与当下责任的永恒主题。
我们人类对失去的东西和逝去的亲人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给我们的感情以形式。
这是爱的表达,永远不应该被否定。但有时这些感情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让我们看不见现在需要帮助的人。
这句谚语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人类总是容易被”看得见的东西”所吸引。
华丽的墓碑和豪华的葬礼是肉眼可见的。但在阴影中默默挣扎的人们的痛苦却很难看到。
人们倾向于重视能看到的东西,忽视看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祖先理解人类的这种弱点。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才真正重要?这句谚语静静地却有力地要求我们选择实质而非形式,选择当下的行动而非对过去的执着。
它继续挑战我们要有做出这种选择的勇气。
AI的观点
人类大脑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大幅降低奖励的价值。这被称为”双曲贴现”。
例如,比较今天的1万日元和一年后的1万日元。尽管是相同的金额,大脑感觉今天的1万日元价值是一年后的两倍多。
这句谚语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比较了两个选择:死后的追悼法事与生前的施舍。
在行为经济学实验中,人类对一年后的奖励贴现约30%。但对十年后的奖励贴现超过70%。
死后”无限遥远未来”的追悼法事在大脑的奖励系统中几乎变成零价值。
更有趣的是,追悼法事是”别人可能为你做的不确定行为”。
在行为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使人类进一步贴现价值。如果概率是50%,感知价值会降到不足一半。
所以追悼法事受到”遥远未来”和”不确定性”的双重贴现。
相比之下,生前的施舍是”在此时此地确定获得的利益”。大脑的奖励系统立即反应并感知到最大价值。
这句谚语准确地捕捉了人类认知系统的结构特征。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面对眼前问题的勇气”。
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选择。珍惜过去的回忆、保持传统和形式确实有价值。
但我们是否过分沉迷于这些东西,以至于忽视了现在需要帮助的人或今天应该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轻易地在社交媒体上查看旧照片或沉浸在回忆中。
但当你这样做时,你身边的某个人可能正在挣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可能需要你的话语或小小的行动。
这句谚语并不否定过去。它只是鼓励我们将有限的生命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今天你能做什么小小的善举?那一步有力量让某人的生活,乃至社会本身,变得更好一点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