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讨厌是不了解的别名”
Kirai wa shiranu no karana
“讨厌是不了解的别名”的含义
“讨厌是不了解的别名”是一句揭示人类心理真相的谚语。当人们讨厌某样东西时,他们往往对它并不真正了解。
我们有时会拒绝或厌恶那些我们不完全理解的事物。但那种”讨厌”的真实本质往往来自对未知的焦虑或恐惧。
这句谚语尖锐地指出了人性的这一方面。
当有人在没有正确理解某事的情况下批评或拒绝它时,人们会使用这句话。它温和地纠正了那种态度。
你也可以用它来警告自己不要有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个真理在今天的许多情况下仍然适用。我们在对新技术、不同文化或初次见面的人的反应中都能看到这一点。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保持冷静和公正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真正了解某事之后再去判断它。
起源和词源
没有明确的书面记录解释这句谚语的起源。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短语的构造方式中得出有趣的观察。
“唐名”(中国名字)指的是中国式的名字或难懂的中文表达。对于江户时代的人们来说,中国的学问和文化是精深和学术性的。
同时,它们也是困难和令人生畏的。当普通人听到”中国名字”时,他们想到的是难以理解的东西。
这句谚语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名字”的这种形象。它将”讨厌”的情感与”不了解”的状态联系起来。
然后将其比作”中国名字”,一种难以掌握的东西。换句话说,讨厌的感觉只是不了解的另一个名字。
这显示了对人性的讽刺观察。
这句谚语可能是在江户时代作为民间智慧出现的。它显示了日本人如何重视学习和文化。
然而,他们也敏锐地理解人类情感的真实本质。他们没有使用华丽的词汇,而是用日常语言表达人性真理。
这句谚语代表了那种结晶化的民间智慧。
使用例子
- 他说他不喜欢外国菜,但”讨厌是不了解的别名”——他从来没有真正尝试过
- 我以为我不喜欢那个人,但”讨厌是不了解的别名”——当我和他们交谈时,他们真的很好
普世智慧
“讨厌是不了解的别名”揭示了关于人类情感和感知之间深层关系的普遍真理。
我们喜欢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存在。但这句谚语指出了一个略微痛苦的真相:我们的许多情感实际上来自无知。
为什么人们会讨厌他们不了解的东西?因为未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焦虑。
纵观历史,人类通过避免危险而生存。远离不熟悉事物的本能保护了我们的安全。
那种本能深深地刻在我们身上。”讨厌”的情感是那种防御本能的表达。
然而,这句谚语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也认识到了那种本能的局限性。
基于无知的拒绝有时会让我们错过绝佳的机会。我们推开新朋友、新知识和新体验。
人类的成长意味着克服这种本能的拒绝。它意味着对未知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就是这句谚语教给我们的。
通过了解某事,讨厌可以变成喜欢。至少,理解和尊重可以增长。
这就是我们作为智慧生物应该走的道路,不同于动物。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人类大脑在处理新事物时消耗大量能量。新食物、刚认识的人、从未听过的音乐。
当你遇到这些事物时,你的大脑拼命地试图判断它们是危险还是安全,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
这种高处理成本在你的意识中表现为不适感。当你感到”讨厌”时,你的大脑实际上只是在哭诉处理很困难很累人。
心理学家扎荣茨进行了一个实验,他反复向受试者展示无意义的形状。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他们对这些形状的好感度增长了。
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大脑的神经回路每次处理相同信息时都变得更加高效。
能量消耗减少。大脑被设计成在节能模式下感到舒适。
更有趣的是,这种效应发生在无意识层面。即使受试者不记得看过这些形状,他们的好感度仍然增加了。
换句话说,人类更喜欢更容易处理的事物,甚至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们喜欢它们。
如果食物厌恶实际上是大脑”处理成本降低程序”的副作用,那么我们的好恶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根本。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要有勇气质疑自己情感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在社交媒体上即时表达”喜欢”或”不喜欢”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这些情感的基础。
想想一个你觉得难相处的人或一个你决定不感兴趣的领域。你的判断真的是基于对他们足够的了解吗?
也许这只是说”我不知道”的另一种方式。
实际上,当你对某事感到排斥时,养成问自己一个问题的习惯。”我真的不喜欢这个,还是我只是不了解它?”
然后,在保留判断的同时,做一点小努力去了解更多。读一本书,听一次,尝试一次体验。
那一小步可能会大大扩展你的世界。
讨厌的情感可能只是在给你自己的可能性盖上盖子。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