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择取”的读音
Kyōfu no gen mo seijin kore wo erabu
“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择取”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即使话语来自愚蠢或无理智的人,明智的圣人也会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部分并加以利用。
换句话说,无论说话者的地位、声誉或智力如何,如果话语本身有价值,你就应该注意到并从中学习。
这句话用于教导人们要谦逊地倾听任何人的意见,不要轻易否定的重要性。
它也用于建议无论谁提出好的想法,都应该采纳。
在现代,我们经常因为他人的职位或缺乏经验而轻视他们的意见。
但这句谚语教导我们,真正明智的人保持着向每个人学习的态度。
任何人的话语都可能包含真理的片段。能够识别这种真理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智慧。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被认为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典《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的诗歌。它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而备受重视。
在古代中国,”狂夫”一词用来形容”愚蠢的人”或”没有良好判断力的人”。
另一方面,”圣人”指的是具有最高德行和智慧的理想人物。这种对比构成了这句谚语的核心。
有趣的是”择”这个词的使用。它不仅仅意味着选择。
它代表了一个主动的过程,即从众多话语中辨别和提取有价值的内容。
这里蕴含的思想是,圣人有能力看到话语本身的价值,而不受说话者地位或声誉的影响。
在儒家教导中,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格言强调学习的态度。
这句谚语具有同样的精神,教导人们要有谦逊的态度,认为可以从任何人那里学到东西。
它自古以来就在日本流传,用于解释学习和自我修养重要性的语境中。
使用例子
- 我最初否定了新员工的提案,但”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择取”,让我更仔细地考虑一下
- 有时孩子的随口一句话让我们意识到重要的事情——也许这就是”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择取”的意思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揭示的最深层真理是,智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
而在于拥有识别价值的眼光。人们倾向于根据某人的头衔、外表或过往声誉来判断其话语的价值。
然而,真理并不总是从杰出人物的口中说出。
为什么这句谚语能够流传数千年?也许是因为人类根本上”对权威很脆弱”。
我们无意识地通过说话者地位和声誉的过滤器来判断事物。而且我们很少注意到这个过滤器何时被蒙蔽。
使圣人成为圣人的不是丰富的知识。而是从任何人的话语中学习的谦逊和看到其本质的洞察力。
这种态度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在人类社会中,地位和经验的差异是存在的。但真理没有等级,没有新旧之分。
孩子的简单问题可以打破成人的固定观念。初学者的新鲜视角可以指出专家错过的盲点。
这句谚语安静而有力地诉说着人类潜能的这种平等性。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在1948年做出了一个卓越的发现。
他证明了即使通过充满噪音的通信信道,通过适当的编码和解码,你几乎可以完美地提取信息。
换句话说,接收者的处理能力比信息源的质量更重要。
这句谚语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恰好指向了这种不对称性。
从”狂夫”这个词,我们想象一个信噪比极低的信息源。
即使100个陈述中有95个是无意义的,如果剩下的5个有价值,提取它们就是值得的。
圣人的能力就是这种不会错过那5%的高精度过滤。
现代机器学习正是实践这一点。谷歌的翻译系统从包括互联网上低质量翻译示例在内的大量数据中学习。
即使个别数据点充满错误,正确的模式也会通过统计处理出现。
换句话说,算法质量比数据质量更重要。
有趣的是,这个原则表明”如何学习”比”向谁学习”更重要。
与其选择信息源,不如提高接收者的处理能力。
这正是为什么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开发抗噪算法比数据清洗更优先的原因。
对今天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任何人都可以分享信息。
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关注者数量或职位来判断人们话语的价值。
这句谚语教给我们一些重要的东西。
首先,无论对方是谁,都要保持不带偏见地倾听的态度。
你是否在会议中轻视年轻员工的意见?你是否随意忽略孩子的问题?
你是否因为地位或经验的差异而闭上了耳朵?
其次,培养看到话语本质的眼光。专注于说了什么,而不是谁说的。
即使表达笨拙,也要努力把握其背后的真理。这是一种通过练习而锐化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谦逊。认为即使从你认为不如自己的人那里也能学到东西的态度,才能让你持续成长。
真正的圣人是能够把每个人都视为老师的人。
从今天开始,为什么不再次倾听周围每个人的话语呢?那里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宝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