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断绝关系时不论罪过轻重,赦免时不看忠诚多少”
kandō ni toga naku shamen ni chū nashi
“断绝关系时不论罪过轻重,赦免时不看忠诚多少”的含义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在惩罚或宽恕他人时所需要的心态。当你施加严厉惩罚如断绝关系时,绝不能让过去的感情或回忆左右你的判断。
无论你曾经多么关心某人,如果他们的过错是明确的,你就应该抛开个人感情,公正地判断。这就是前半句的意思。
另一方面,当你赦免和宽恕某人时,绝不能执着于他们过去的成就或贡献。即使某人以前贡献很大,如果他们当前的过错很严重,你也不应该给他们特殊待遇。
换句话说,无论是惩罚还是宽恕,都只看眼前的事实,公正地判断。这个教导警告我们避免领导者和父母经常犯的两个常见错误。
即使在今天,这句谚语也提醒我们,不被情感或过去的表现所左右,做出公正判断是多么重要。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来源不明。但是,根据其结构,它很可能产生于江户时代的武士社会或儒家治理哲学。
“勘当”是指父母与子女断绝关系的严厉惩罚。”赦免”是指赦免罪行。”科”指过错或罪行,而”忠”指忠诚或功绩。
这四个概念成对排列。这种结构表明这句谚语是作为统治者和家长的教训而形成的。
在江户时代的武士社会中,保持家族是最高优先级。家长需要做出严格的判断。如果你因为感情而溺爱不配的孩子,家族就会衰落。
如果你因为罪犯的成就而赦免他们,秩序就会崩溃。这句谚语用简单的话语表达了这种治理的困难。
儒家思想也强调公平。惩罚时,要消除个人感情。赦免时,不要被过去的成就所左右。
这种公正无私的精神构成了这句谚语的背景。词语的严格平行结构也类似于儒家教学文本的风格。
使用例子
- 那位公司总裁践行”断绝关系时不论罪过轻重,赦免时不看忠诚多少”——无论资历如何,他都会因不当行为惩罚任何员工,但会公正评估年轻员工的错误,不考虑他们过去的记录
- 作为父母,她保持”断绝关系时不论罪过轻重,赦免时不看忠诚多少”的态度——责备孩子时不被感情左右,宽恕他们时不以平时的良好表现作为理由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中人类理解的深度在于它如何识别两种典型的误判模式。惩罚某人时,人们让过去的回忆和情感软化他们的判断。
“他们曾经是这么好的孩子”或”他们以前那么可靠”这样的感情模糊了我们面前的事实。相反,宽恕某人时,我们因为”他们贡献了这么多”或”他们有成就”而忽视了不应该被宽恕的罪行。
这两个错误有着相同的根源。基于”过去的回忆和情感”而不是”此时此地的事实”来判断是人的本性。我们是被过去束缚的生物。
爱的回忆使我们的判断变得迟钝。感激的经历扭曲了公平。
我们的祖先深深理解这种人类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留下这句谚语作为对那些处于判断位置的人的警告。只要我们是情感生物,保持公平的困难就是一个永恒的挑战。
然而同时,有意识地努力保持公平保护了人类的尊严。这正是为什么这种努力很重要。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人类大脑对相同幅度的损失和收益的感知权重完全不同。例如,通常在100分测试中得90分的人得70分的痛苦,远比通常得70分的人得90分的喜悦更强烈。
这是前景理论的核心。实验证实,损失的痛苦感觉比等价收益的喜悦强烈约2到2.5倍。
这句谚语的悖论结构可以用这种不对称性来解释。断绝关系这种严厉惩罚,代表了从亲子关系”现状”的重大损失。
损失带来如此强烈的痛苦,以至于没有余地质疑原因。大脑自动识别”这是严重情况”。与此同时,赦免被感知为从损失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换句话说,作为收益。
然而,由于收益的感受不如损失强烈,人们变得冷静并开始询问”为什么我被赦免了?”
更有趣的是,当赦免没有理由时,人们会变得焦虑。当参考点变得不清楚时,他们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换句话说,想知道赦免理由不是关于感激。这是重新确认自己位置并避免下次损失的信息收集行为。人类大脑被编程为优先考虑避免损失而不是收益。
今日的教训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你的是专注于现在而不是过去的勇气,特别是在做重要判断时。在工作中评估下属或在家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被”迄今为止的关系”所拖累。
我们对我们偏爱的下属的错误变得宽容。我们忽视有业绩记录的人的问题。但这既不能帮助个人也不能帮助组织。
真正的公平不是冷漠。相反,它意味着认真地将每个人视为”此刻的存在”。不被过去的感情左右意味着接受现在的他们。
不执着于过去的成就意味着真诚地面对当前的错误。
如果你处于评估他人的位置,请将这句谚语记在心中。当你在判断中犹豫时,问问自己:”现在摆在我面前的事实是什么?”
暂时抛开过去的回忆,只看当前的情况。这种勇气将使你成为一个公正的人,并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真正的信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