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时是地藏菩萨脸,还钱时是阎王爷脸”的读音
Kariru toki no jizō-gao, kaesu toki no enma-gao
“借钱时是地藏菩萨脸,还钱时是阎王爷脸”的含义
这句谚语批评那些在借钱或借东西时表现出像地藏菩萨一样温和友善态度的人。但到了归还的时候,他们却变得像地狱之王阎王爷一样脾气暴躁、态度严厉。
当人们需要借东西时,他们会低头哈腰,使用礼貌的语言。他们表现得谦逊恭敬。但到了还债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好像在失去什么珍贵的东西一样。
他们会拉长脸或表现出不好的态度。他们在归还借来的东西时应该感到感激和感谢。但他们却做了相反的事。这句谚语尖锐地指出了这种自私的行为。
人们用这句话来警告不要有这种态度变化。如今,它不仅适用于借钱。它描述了请求帮助和回报帮助之间的差异。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一致真诚的重要性。
起源和词源
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解释这句谚语的起源。然而,我们可以从其组成部分做出有趣的观察。
这句谚语对比了日本人熟悉的两个佛教人物。这种对比创造了谚语的巧妙含义。地藏菩萨站在路边,温和地守护着人们。
他平和的表情产生了”地藏脸”这个词。人们用它来形容善良温和的面部表情。
阎王爷是来世中可怕的死者审判官。他严厉的表情成为了”阎王脸”。这个词用来形容愤怒或不悦。
江户时代的普通百姓广泛理解这两种面孔之间的对比。
这句谚语源于对借贷关系的观察。人们在借钱时表现得谦逊友好。但到了还钱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这句谚语用大家都知道的两张脸来捕捉这种自私的行为。它显示了普通百姓敏锐的观察能力。使用佛教隐喻,它揭示了人性。这种智慧代代相传。
有趣的事实
地藏菩萨最初来自印度佛教。在日本,人们特别崇拜他作为儿童的保护者。给路边地藏菩萨雕像戴红围嘴的习俗来自父母的心意。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孩子,并为在世孩子的安全祈祷。他温和的表情成为了”地藏脸”这个词的基础。
阎王爷是佛教中地狱的审判官。但有人说他和地藏菩萨实际上是同一个存在。根据这个观点,他白天作为阎王爷审判死者。
晚上,他作为地藏菩萨拯救人们。这句谚语中对比的两张脸实际上可能是同一个存在的不同面。这是一个相当讽刺的巧合。
使用例子
- 那个人借钱时是地藏菩萨脸,还钱时是阎王爷脸,所以我再也不会借给他们了
- 即使在还债时也应该微笑,但如果借钱时是地藏菩萨脸,还钱时是阎王爷脸,你只会失去信任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弱点。它显示了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立场改变态度。为什么人们在借钱和还钱时表现不同?
人类自然地优先考虑自己的直接利益。借钱时,你需要对方的善意。所以你自然表现得谦逊。但还钱时,你不再需要他们的善意。
相反,你感到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的痛苦。这种痛苦表现为不好的态度。
这种心理不仅限于借钱。人们在寻求帮助时很谦逊。但在得到帮助后却忘记了感激。学生在寻求知识时很渴望。
但在学习后却不尊重老师。这种”态度翻转”可能发生在任何人际关系中。
我们的祖先留下这句谚语是因为他们理解人类的弱点。他们也知道一致的真诚是多么困难和珍贵。这句谚语教导我们,真正值得信赖的人无论处于什么立场都保持相同的态度。
因为人类是脆弱的,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保持真诚。这种努力是最重要的。
AI的观点
借钱时,人类大脑将其处理为”从零获得10万元”。还钱时,它将其处理为”失去你目前拥有的10万元”。前景理论实验显示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如果获得的快乐等于1,那么失去的痛苦约等于2.25。同样金额的心理影响在借钱和还钱之间相差两倍多。
更有趣的是框架转换。作为借款人,你将”被帮助的恩惠”视为收益。但在还款时,它转换为”钱离开我的钱包”作为损失。
从放贷人的角度来看,这是同一笔交易。但参考点沿着时间线移动。这使得大脑的评估系统以相反的方式工作。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这种不对称性。在狩猎采集时代,接受食物(借用)直接影响生存作为收益。但放弃你的食物(归还)是直接的生存风险。
即使在现代金融交易中,这种原始的损失规避回路也强烈地工作。它创造了态度变化。地藏菩萨和阎王爷之间的差距完美地捕捉了这一点。它显示了大脑的奖励系统和损失规避系统如何在不同时间激活。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一致真诚”的价值。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世界中,人们很快就会注意到态度变化。你的声誉传播得很快。只在借钱时礼貌,还钱时脾气暴躁,破坏的不仅仅是一笔交易。
它破坏了你的长期信誉。
关键是无论你处于什么立场都保持相同的态度。无论你是在请求什么还是归还什么,都要保持感激的心情。将还款视为再次表达对他们帮助感激的机会。
这不仅仅是关于礼貌。这关乎你作为一个人的品格。不要成为根据得失改变态度的人。要成为在任何立场都保持真诚的人。
这样的人会赢得他人真正的信任。他们建立丰富的人际关系。从今天开始,尝试在归还东西时特别微笑。这个小习惯可以大大改变你的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