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难事,后求收获”的读音
Kataki wo saki ni shite uru wo nochi ni su
“先做难事,后求收获”的含义
这句谚语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即你愿意承担困难的工作和具有挑战性的角色。你将获得利润或回报推迟到以后。
换句话说,你不会仅仅为了获得回报而选择轻松的工作。相反,你先承担困难,最后才获得结果或补偿。
这个短语经常出现在讨论领导力和责任时。它展示了领导组织或团队的人,或那些渴望担任此类职位的人应有的理想态度。
即使在今天,这个理念也没有改变。真正的领导者不会把艰苦的工作推给下属,自己却轻松度日。相反,他们直面困难,与团队分享成果。
人们使用这个表达来传达一个重要信息。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困扰。相反,要专注于赢得长期的信任和尊重。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很可能来自中国古代文献《论语》中的”先难后获”一词。在《雍也》篇中,孔子用这个表达向弟子仲弓描述理想的人。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孔子的时代,中国经历了持续的社会动荡。许多人追逐眼前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孔子教导了不同的东西。真正优秀的人先承担困难的工作,把回报和荣誉放在最后。
这不仅仅是关于自我牺牲。它展示了领导者的品质和美德。
儒家思想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武士阶层特别广泛地学习《论语》。四字汉语短语”先难后获”被读成了日语。
它确立为”先做难事,后求收获”。在江户时代,教育强调这个短语。它代表了领导者和负责任的人应该具有的心态。
这个短语的结构揭示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它同时表达了两种美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抑制个人贪欲的自制力。
使用例子
- 在新项目中,他体现了”先做难事,后求收获”的精神,主动承担了没人愿意做的基础研究工作
- 团队领导者应该”先做难事,后求收获”,成功时赞扬下属,失败时承担责任
普世智慧
人类本能地想要选择容易的道路,避免困难。我们希望尽可能快速和丰富地获得利润和回报。这作为生存本能是自然的。
然而,这句谚语传承了数千年是有原因的。它展示了一个真理:人类社会不能仅凭本能运作。
如果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寻求轻松的工作和高回报会怎样?没有人会承担困难的任务。人们会为利润而争斗。最终,组织会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先承担困难、后求利润的人。这里有一个悖论:这样的人最终获得最深的信任和尊重。
这个短语教给我们超越短期计算的东西。它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
人们更容易被那些不回避自我牺牲的人所感动,而不是那些精于算计的人。当人们看到领导者直面困难时,他们自然想要跟随。
这是深深刻在人心中的不变反应。我们的祖先理解了一些深刻的东西。真正的领导力不来自权力或地位。它来自”先做难事”的态度。
AI的观点
人类大脑在计算未来回报时有一个有趣的特点。考虑今天的10,000日元与一年后的10,000日元。同样的金额,但今天的感觉更有价值。这被称为时间贴现。
人类特别高估即时回报,并急剧贬低稍微延迟的回报。这是”双曲贴现”。例如,你会选择今天的100日元而不是明天的110日元。
但你会选择101天后的110日元而不是100天后的100日元。时间间隔是同样的一天,但决定却改变了。
这句谚语所展示的行为——”先做难事”——是一种违背这种本能的策略。在博弈论中,逆向归纳通过从目标向后推算来确定每个阶段的最优行动。
就像国际象棋大师通过从获胜的残局向后思考来选择开局走法一样,你可以计算出现在承担困难对于获得最终的大回报是必要的。
有趣的是,推迟困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你的选择。被忽视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解决它们的成本呈指数增长。
换句话说,”推迟困难的事情”就像让你未来的自己承担带利息的债务。用逆向归纳思考,早期行动是理性的,以最小化总困难。
这句谚语看透了人类的认知偏见。它将数学上正确的时间策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这里的智慧。
今日的教训
现代社会强调效率和结果。我们重视能够多么容易和快速地产生成果。但这句谚语提醒我们一个不同的价值体系。
真正的信任是通过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而产生的。
当你在工作中面临新项目时,试着主动承担那些没人想要的不起眼的任务。你可能不会立即得到认可。但你的态度肯定会被注意到。
这同样适用于学校或家庭。通过承担麻烦的角色而不是避免它们,你展示了超越单纯能力的东西。你展示了作为一个人的品格的大小。
重要的是不要有计算地这样做。如果你承担困难是期望回报,那最终与”先求回报”是一样的。
简单地做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这种积累会在你意识到之前在你周围建立起信任的宝藏。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这古老的智慧闪耀着新鲜的光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