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
Asu wa mada tetsukazu
“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的含义
“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是一句谚语,警告人们不要因为”总有明天”而拖延事情。它对人类的弱点发出警报——倾向于通过想着”我还有明天”来推迟今天应该做的事情。
这句谚语用于当有人找借口说”我明天再做”,或者当你自己想要拖延时。明天确实作为未来的时间存在。但它仍然是”未曾触及的”——什么都还没有开始。
这就是为什么这句话提醒我们在此时此刻行动是多么重要。
即使在今天,这个教训也适用于一切——有截止日期的工作、学习、重要决定。”我明天再做”这种甜蜜的想法最终会造成痛苦。这句谚语用简单的话语传达了这个真理。
起源和词源
关于这句谚语的起源,没有明确的书面记录。然而,我们可以从词语的结构中做出有趣的观察。
“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这个表达似乎将未来比作一张空白的白纸。”未曾触及”这个词最初指的是烹饪或工作——还没有人开始的事情。
通过将这个词应用于”明天”,这句谚语表达了未来还没有开始。它仍然充满可能性。
这个短语很可能源于日本人独特的时间感。在农业社会中,明天的天气和季节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日常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明天”不仅仅是第二天。它是需要准备和意识的东西。
令人着迷的是,这句话包含了乐观的短语”有明天”,同时又对此发出警告。”仍然未曾触及”这些词语带有隐含的信息:”所以你应该现在就做。”
我们的祖先深深理解拖延的人类心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创造了这个特殊的表达。
使用例子
- 报告下周到期,但如果你想着”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你最终会熬夜赶工
- 我想明天开始节食,但如果我一直说”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而推迟,我永远不会改变
普世智慧
“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代代相传,因为它完美地捕捉了人类的根本弱点。
我们人类是奇怪的生物。我们相信”明天”而不是”今天”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抱有幻想,认为明天的自己会更有动力、更专注,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这与心理学所说的”乐观偏见”有关——这是深深植根于人性中的特质。
但我们的祖先知道真相。当明天到来时,那个明天就变成了”今天”,同样的诱惑在等待。选择”未曾触及”这个词是绝妙的。
明天确实存在,但它还没有开始。它只是另一天,将要求与今天相同的选择。
这句谚语教给我们一个严酷的真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流逝的。对明天寄予希望是很人性的事情。但当这种希望成为阻止行动的借口时,我们就是在欺骗自己。
拖延实际上可能是将责任转移给未来的自己。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在被观察之前同时存在于多种状态——”既在这里也在那里”。这被称为”叠加态”。观察的那一刻,它就会固定到一个位置。
换句话说,观察的行为创造了现实。
“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沿着时间轴表达了这种量子特性。作为未来的明天还没有被任何人观察到。
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感到有动力或没有动力的可能性——一切都存在于重叠状态中。明天以”波函数”状态存在,具有无限可能性。
有趣的是拖延者的心理。无意识地,他们试图维持这种叠加态。为什么?因为当你观察——当你真正采取行动时——现实在那一刻就会坍缩成一种状态。
获得完美结果的可能性可能在你行动的瞬间消失。所以他们一直避免观察。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海森堡说过”观察前的粒子是可能性的云”。拖延可能是人类的量子防御本能——试图保持在这个可能性的云中。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现在”——此时此刻的价值。在今天被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包围的社会中,存在着无限的干扰。
想着”我明天再做”的诱惑从未如此强烈。
但想想看。你在这一刻的选择创造了明天的你。明天不是一个会解决你问题的神奇日子。
它只是另一天,等待着你的选择,就像今天一样。
那么为什么不试着今天做点什么——哪怕是小事?它不需要完美。只要五分钟,只要第一步——这就足够了。
每当你想起”明天还是未曾触及的”,就感受一下现在、此时此刻开始做某事的重要性。这种积累将改变你的生活。
未来并不遥远。它就从这里、现在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