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ぎたるは猶及ばざるが如し”的读音
Sugitaru wa nao oyobazaru ga gotoshi
“過ぎたるは猶及ばざるが如し”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做得过头和做得不够一样糟糕”。
换句话说,它教导我们在所有事情中,”做得过多”和”做得不够”同样有问题。乍一看,过于努力似乎是件好事,但实际上,当你超出了适当的范围时,反而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
这句谚语用于某人过于热心而偏离了原本目的,或者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它适用于父母过分担心孩子而变得过度保护,人们为了健康而过度运动导致身体受伤,或者人们过分沉迷于工作而失去与家人相处时间的情况。
即使在今天,这个教导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现代人来说,”适度最好”的理念是保持内心平静的重要指导原则。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论语》中孔子的话,具体是”过犹不及(ka yuu fu kyuu)”这个短语。这成为了”过度了就如同不足一样”的原型。
它记录在《论语》的”先进”篇中,是孔子对弟子子贡说的话。当子贡问及师和商两个弟子哪个更优秀时,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后继续说了”过犹不及”。
这个教导被认为是随着佛教和儒学的传入,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传到日本的。最初使用的是原来的中文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确立为日语。
它在江户时代的道德教育书中频繁出现,对武士教育和平民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之所以深深扎根,特别是因为它完美契合了重视”中庸之德”的日本文化基础。它至今仍受到喜爱的原因是这种普遍智慧超越了时代,至今仍然适用。
使用例
- 我为了健康每天跑10公里,但膝盖受伤了,现在我反思”过度了就如同不足一样”
- 我出于担心每天检查孩子的学习,但他们开始讨厌这样,我深切感受到”过度了就如同不足一样”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句谚语的意义变得更加重要。在我们的信息社会中,我们不断处于被要求”更多”和”更进一步”的环境中。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为了展现完美生活而过度发帖,结果让自己精疲力竭,或者跟随健康潮流进行极端的饮食限制而损害健康。在儿童教育方面,孩子们因为被安排了太多课外活动而精疲力竭的情况也不少见。
在工作方式方面,也有人为了取得成果而加班,结果实际上降低了效率或损害了人际关系的情况。现在技术进步使得24小时工作成为可能,适当休息的重要性正在被重新认识。
另一方面,现代”做得过多”的标准也变得模糊了。在全球竞争中,很难判断”适度”在哪里结束,”过度”从哪里开始。但正因为如此,这句谚语的智慧才更加闪耀。与其依靠外部标准,不如通过审视自己的身心状态和与周围人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到真正”适度”的标准。
当AI听到时
在现代最优化理论中,”最优解”必然呈现山峰般的形状。也就是说,以某个点为界,会从”不足”转变为”恰到好处”,再继续下去就会变成”过度”。
比如在机器学习中,学习时间过短性能就差,适度时达到最高性能,但时间过长就会出现”过拟合”,性能反而下降。用数学公式表示这一现象,必然会画出倒U字型的曲线。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是如此。第一个冰淇淋吃起来最美味,但继续吃第5个、第10个时,满足感会下降,最终甚至变成痛苦。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最优点的存在”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植物的生长速度、药物的效果、运动的效果,全都呈现相同的模式。
“过犹不及”这句话,是对这一数学真理在2500年前的奇迹般洞察和语言化表达。现代研究者通过高度复杂的计算才能证明的最优化原理,孔子仅凭对人类的观察就洞察到了。
换句话说,这句谚语并非单纯的处世之道,而是表达了宇宙基本法则的科学真理。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平衡感的重要性”。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倾向于追求完美的现代社会,这个古老的智慧才显得格外新鲜,不是吗?
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有时也会过于努力。你想在工作中取得成果,让家人幸福,提升自己。这样的积极情感是美好的。但有时,停下来问问自己:”这在合理范围内吗?”
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可持续的努力。即使今天稍微偷懒一点,如果明天能再次努力,那就足够了。在维持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自己身心健康的同时,长期产生好结果——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意义。
这句谚语不是告诉你”更努力工作”,而是温柔地说”你现在已经足够努力了”。有时你需要勇气放松肩膀,接受适度的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