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ざる聞かざる言わざる”的读音
mizaru kikazaru iwazaru
“見ざる聞かざる言わざる”的含义
“不见不闻不言”代表了自我克制的教导:不看、不听、不说违背道德的事情、人们的坏话或坏事。
这不是单纯的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积极的品格修养方法。它作为智慧而诞生,通过不让自己的心转向坏事来防止自己被腐蚀,并保持纯洁的心。它还具有实际意义,即使看到和听到他人的错误和丑陋方面,也不谈论或放在心上,从而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使在今天,它仍被理解为一个非常实用的人生教训,教导我们不被负面信息左右,将意识集中在建设性事物上的重要性。
起源与词源
“不见不闻不言”因日光东照宫神厩舍的三猴雕刻而广为人知,但这一教导的起源实际上要古老得多,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文献。
最可信的理论认为它源于孔子在中国《论语》中的教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看违背礼仪的事,不听违背礼仪的事,不说违背礼仪的话,不做违背礼仪的行为)。这意味着不要看、听、说或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它在平安时代左右随佛教传入日本,并在天台宗的教义中确立为”不见不闻不言”。之所以使用猴子,是因为”去る”(离开)这个词与”猿”(猴子)发音相同,包含了灾难会离去的吉祥含义。在江户时代,它在普通民众中广受喜爱,确立为我们今天所知的谚语。
趣闻
日光东照宫的三猴雕刻实际上由8块猴子雕刻板组成,”不见不闻不言”对应描绘人生的故事中的童年部分。其他雕刻展示了猴子长大、恋爱、结婚和养育孩子的过程。
如果仔细观察三只猴子的姿势,它们从左到右排列为”不见”、”不闻”和”不言”。这被认为是对人类看到坏事、然后听到坏事、最后谈论坏事这种行为模式的反向警告。
使用例
- 对于职场八卦,我尽量实践不见不闻不言
- 对于社交媒体争议,最好以不见不闻不言的态度不参与其中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不见不闻不言”作为信息过载时代自我防护的智慧获得了新的意义。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负面新闻、对他人的批评和争议24小时不断流传。如果我们对所有这些都做出反应,将很难维持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在现代,我们也看到了错误的用法,将其用作对社会问题和不公正”视而不见”或”装作没听见”的冷漠态度的借口。虽然原始教导意味着避免违背道德的事情,但在现代有时被用作放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的借口。
然而,当与数字排毒和正念等现代概念相比较时,这句谚语的本质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有意识地远离有害信息并专注于建设性事物的态度,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技能。选择性接收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是现代版”不见不闻不言”的实践。
当AI听到时
有研究表明,现代人每天要面临约3万4千个决策。其中大部分都是”接受这个信息还是忽略它”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具有了全新的意义。
以往人们往往将其理解为”回避不利情况的消极态度”,但实际上这是”保护自己免受信息洪流冲击的高级技巧”。比如,刻意不去看社交媒体上的争议话题,对来源不明的新闻充耳不闻,不传播不确定的信息。这些正是现代版的三猿教诲。
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负荷理论”,人脑一次能处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如果试图接受所有信息,反而无法做出真正重要的判断。
有趣的是,研究结果显示,”主动屏蔽信息的人”创造力和专注力更高。现代成功人士实践”数字排毒”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三猿的教诲实际上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最前沿生活技巧。
古老的智慧竟然成为了现代心理健康对策,真是令人惊讶。
给现代人的启示
“不见不闻不言”教给现代人关于如何处理信息的智慧。没有必要对所有信息都做出反应;重要的是培养选择对自己的内心平静和成长真正必要的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在现代,有意识地选择”不见”、”不闻”和”不言”实际上会带来更积极的生活方式。与其让时间被负面信息偷走,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与重要人物的关系,这将带来更丰富的生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责任。在真正必要时,发声和采取行动也很重要。关键是培养判断将精力投向何处的能力。日常小选择的积累创造了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评论